伊阳进 发表于 2025-4-1 15:45:30

【转贴】曼谷住宅抗震能力与买屋抗震指南(2025年最新版)

引言


2025年3月28日,一场规模7.7级的地震震央虽在缅甸边境,却重创了曼谷:国家审计署新办公大楼在施工期间倒塌,造成严重死伤,数栋高楼出现裂缝与连廊断裂。这场地震,让原本被视为”地震边缘区”的曼谷,正式敲响了警钟。对多数购屋者而言,选择曼谷的房子,过去考虑的是地段、交通、房价、开发商。但2025年后,有一个标准你必须纳入:这栋楼,能不能承受下一场地震?


地震风险不是想像,而是现实


多数人对曼谷的印象,是远离断层的安全城市。但其实在过去二十年,泰国及邻近地区已多次发生影响深远的地震,例如:

[*]2011年缅甸塔奇雷地震(M6.8):清莱、曼谷多栋高楼出现明显晃动。
[*]2014年清莱地震(M6.3):泰北多地建筑受损,曼谷出现天花板掉落、电梯停摆等状况。
[*]2023年老挝北部地震(M5.7):虽规模不大,曼谷高楼仍可感受到持续摇晃。
[*]2025年缅甸强震(M7.7):国家审计署新办公大楼在施工中倒塌,为曼谷地震安全正式敲响警钟。
为什么远在边境的地震,也会摇动整个曼谷?很多人会问:明明震央在清莱、寮国甚至缅甸,怎么曼谷也会晃?其实,关键在于两个要素:

1.地震震央与曼谷距离不算远


过去几次影响曼谷的强震,其实震央与曼谷的直线距离都在300 至700 公里之间,举例来说:


[*]2011 缅甸塔奇雷地震(M6.8)→ 约460 公里
[*]2014 清莱地震(M6.3)→ 约700 公里
[*]2023 老挝北部地震(M5.7)→ 约550 公里
[*]2025 缅甸妙瓦地地震(M7.7)→ 仅约320 公里
这些距离对于中大规模地震来说,足以让地震波在几十秒内传至曼谷地区,尤其是长周期波会与高楼建筑产生「共振效应」,导致高层明显摇晃。



2. 曼谷地层会「放大地震波」


曼谷位于厚厚的软黏土层盆地,这种地质会放大并延长地震波的震幅与持续时间,尤其是对高层建筑特别敏感。根据朱拉隆功大学研究,地表加速度虽仅0.03g,但顶楼可放大至0.1g 以上,甚至达到3 倍晃动幅度。
也就是说,不是震央太近,而是地层太「会传」。选房时不只要看楼层多高、结构稳不稳,更要知道它建在什么样的土上、承受什么样的「隐形放大器」。

根据泰国内政部于2021 年发布的最新地震风险分区图,全国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地震风险区域:


分区名称地震风险覆盖范围基准加速度(设计值)
区域 1低风险东北、东南部部分省份0.05g 以下
区域 2中风险曼谷、华富里、北碧、春武里等17 府0.10–0.25g
区域 3高风险清莱、南邦、清迈、缅甸边境等北部0.30g 以上


在这份风险地图中,曼谷正式被列入「第2 区」——中度风险地带。虽然不是震央热点,但由于地质特殊,加速度放大效应可达2–3 倍,因此在新版抗震法规中,曼谷反而被赋予更高的设计标准。

目前新建高层建筑(>23m)在曼谷需依据มยผ.1301/1302-61标准,设计基准加速度上限为0.25g,已接近北部高风险区的标准。

📌 小知识:曼谷虽然不在「地震带」,却是「影响扩散区」 ——地震波从数百公里外传来后,在软土层中被放大,是所有高层结构设计不能忽略的隐藏风险。

2023年起,泰国政府已强制实施新一代抗震设计法规(มยผ.1301/1302-61),但大多数市区建案都是在这之前兴建的,合不合规,买的人自己要查。


抗震设计≠ 真正安全:你要看的不只是一张合格证书




许多楼盘会强调「符合抗震法规」,但这并不等于它能在地震中安然无恙。抗震设计只是图纸上的标准,真正的安全,还要看施工品质、材料选用、甚至是施工现场有没有偷工减料。
尤其是2025 年地震后,多栋「合法建案」仍出现外墙脱落、连廊坍塌,这提醒我们:
📌合格,不等于抗震;纸上有标准,现场能不能照做才是真功夫。


对于曼谷的高层住宅来说,除了结构设计外,以下几个部位特别值得你留意:


[*]地基:是否采用复合桩筏基础?桩长是否达18 公尺以上?
[*]非结构构件:外墙、玻璃帷幕、空中连廊,有没有经过水平加速度验证?
[*]阻尼系统与监测设备:是否配置阻尼器、SHM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?
买房前,不妨多问一句:「这栋楼,实际做到了哪些抗震细节?」这比一张盖章的合格证明更值得你安心。


怎么选出一栋「够抗震」的房子?五大关键你一定要知道


在曼谷买房,过去我们在意「看出去的景色」和「进得去的价格」。但现在,多问一句:「这栋楼能撑得住什么震?」也许比景观更关键。以下是五个实用的抗震选房指标,帮你做出更安心的决定:

1. 🗓 建筑年分:2023年后设计与开工的楼盘优先考虑


为什么这么重要?因为2023 年起泰国全面实施新版抗震法规(มยผ.1301/1302-61),所有建筑设计都要依照更高的抗震标准来执行。 例如:

[*]要考虑地震时整栋楼的晃动与扭转力
[*]必须使用更高强度的混凝土与钢筋
[*]一定要提交3D 数位模型(BIM)到政府平台审查
换句话说,2023年以后的新建案,从「纸上设计」到「实体建筑」,都更有机会真正抗震合格。


2. 🧱 结构设计:越对称越稳,L型与悬挑阳台越多越要留意


地震来时,建筑会受到水平方向的震动与扭力,若楼体设计不对称(像是L型、U型、或阳台悬挑太多),就会导致「力道分布不均」,让某些位置特别脆弱。
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,记得这个原则就好: 👉 「方方正正的楼+中间有电梯井或核心筒设计」= 抗震效果最稳!


3. 🦶 地基类型:复合桩筏基础是曼谷软土区的标准解法


你知道吗?整个曼谷其实是盖在超厚的软泥层上,像果冻一样会「放大地震波」!这种地质一震就容易液化(地基变软),导致建筑倾斜或下沉。
因此,合格的抗震设计**一定会用「18米以上的长桩」+「筏型基础」**来固定建筑,就像是把房子插在地底深处的钢钉上,再铺上一片稳定平台。
🔍 购屋前你可以问一句:「这是复合桩筏基础吗?」这句话马上让你看起来很懂行!


4. 🧩 非结构构件:空中泳池、连廊、玻璃帷幕是地震中的弱点


很多高级公寓会有设计感很强的:

[*]天空泳池
[*]空中花园与玻璃走道
[*]高层之间的连结桥或装饰墙
这些其实不是结构主体,但却在地震时最容易损坏与掉落,甚至可能造成砸伤危险。 所以:

[*]要看这些设计有没有做地震加固(例如弹性连接)
[*]是否有经过结构工程师的水平力验算报告
如果建商愿意出示这类资料,那可信度会大幅提升。

进阶者可以再看以下5点:
5. 📄 资料查验:要求建商提供DARI 审查纪录+ SHM 系统资讯


DARI 是泰国政府2024年上线的数位建筑安全平台。凡是15公尺以上的建案,都要把整栋楼的3D 设计模型上传上去,由AI 自动检查梁柱配筋、材料规格等等。
而SHM(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)就是装在建筑里的「健康监测器」,能感应震动、变形、甚至倾斜角度。
✅ 有这两样系统,不只是在设计阶段有保障,入住后也能持续监测建筑是否安全。 这就像你买车有安全气囊+ 车道偏移提醒一样,是现代楼宇的基本配备。

6. 📐 是否导入「性能化设计」(Performance-Based Design, PBD)


传统设计方法多依赖图纸与结构标准,但对于高楼大厦而言,这样已不够精确。 近年来,泰国在新建高层中开始推动「性能化设计」,透过电脑模拟、震动分析与非线性动力计算,实际预测建筑在地震中如何反应。
✅ 如果该建案有公开模拟成果、结构反应图或研究摘要,是非常正向的指标,代表它不是只「合乎规定」,而是真正用数据证明「震得住」。


7. 🔍 设计团队是否具备「结构专业+ 抗震经验」


不是每位建筑师都擅长抗震设计。优秀的建案,会找具备抗震背景的顾问或结构团队(如AIT、朱拉、KMUTT 等大学研究室)协助设计与审查,并在型录或官网中标示参与团队。
📝 你可以特别留意:

[*]是否提及「结构顾问/ Structural Consultant」
[*]是否有标注具体负责人与学经历
[*]是否提及曾参与基础建设、桥梁或高层抗震项目
这些资讯,会告诉你这栋楼背后的「智力支持」够不够硬。


8. 🧪 材料与工法是否公开透明(例如钢筋等级、混凝土强度)


根据新版法规,高楼必须使用:

[*]SD50 等级高延展性钢筋
[*]梁柱箍筋间距缩小至75mm
[*]混凝土强度达30 MPa 以上
如果建案能主动提供材料规格表、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或工地施工SOP,表示这不是随便喊口号,而是真有品质承诺。
📌 小提醒:材料透明的建案,通常也代表整个建筑流程的「可追溯性」较强,日后维修也会更安心。


9. 🏗️ 施工单位的背景与信誉


设计再好,如果施工没做好,抗震能力也会打折。
你可以留意该建案是由哪一家承建商负责?若是像:

[*]Italian-Thai
[*]Sino-Thai
[*]Powerline 这些大型基建承包商,他们有更多经验处理地震带结构、桥梁、高楼等高标准案场。
🛠 若建商配合的承包商没有任何公开经验或过往专案纪录,那就需要多加了解了。


10. 📊 后续维护与SHM 系统是否真正启用


现在SHM(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结构健康监测)已成为高楼的标配,但并非每一案都有持续使用与数据分享。
📍你可以问:

[*]是否有连接DARI 平台?
[*]是否能由管委会查看日常震动与位移资料?
[*]发生异常是否有即时通报?
如果建案能做到「让你知道家里今天晃得多厉害」,那它就不只是合规,更是把你的安全放在第一位。

🧭 结语:从看风景,走向看结构


过去,选房子多半是看地点、看景观、看装潢;而如今,在曼谷这座不再能假装「远离地震」的城市里,我们开始学会看得更深——看地基,看钢筋,看那栋楼是否能「站得稳」。
懂得看抗震,不只是对抗灾难的准备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:你重视的,不只是窗外的美景,而是脚下的稳定。更是为未来买下了安全感。

参考资料出处:泰国公共工程与城乡规划部–建筑抗震设计与计算技术公告มยผ.1301/1302-61 /泰国气象局地震监测中心–全国地震资料与风险区划(2022–2025) /朱拉隆功大学工学院–曼谷盆地地震波放大效应研究报告/亚洲理工学院AIT – SHM 结构健康监测与性能化设计案例分析/泰国内政部DARI 系统– BIM 数位审查与结构模拟要求指引(2024年版) /泰国国家灾害防减办公室–历史地震事件调查与紧急应变纪录(2000–2024)
内容声明:本文章资料来源主要整理自泰国官方机构与学术机构,包括2021至2025年间的最新法规、地震监测与建筑技术资料。部分地震历史纪录追溯至2000年,所有资讯皆已交叉验证,惟实际建案须视现场查验与开发商透明度为准。文章内容仅供资讯参考,非投资或购屋建议。
原文链接 https://zagdim.com/guides-proper ... %e8%b2%b7%e5%b1%8b/

补充段落:2023 年前楼盘该怎么挑?



引言当大家开始关注抗震设计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:「那我是不是只能选2023 年以后的新楼?」但事实是——曼谷市中心的大多数成屋,都是2023 年以前设计、施工甚至完工的。这些建案虽然没跟上新版法规的全套要求,但也不代表它们一概不安全。重点不在于年份,而在于这栋楼的设计概念、施工品质、与后期补强措施。你需要的不是放弃,而是知道怎么看、怎么选。这篇,就是给正在找「市区中古大楼」的你,一份务实的选择建议清单。

🧩 1. 查施工方背景:是否为大型或知名开发商在缺乏新版法规强制的时代,愿意主动做足抗震设计的建商,本身就是筛选门槛。

像Supalai、SC Asset、SENA 等泰国中大型开发商,部分案子即使在2023 年前,也会导入「剪力墙核心筒设计」、「SD50 级钢筋」或与知名结构顾问合作(如朱拉、AIT)。这代表他们对结构安全有一定的意识与资源投入。
反之,一些中小型建商或转售案,虽不代表一定危险,但你更需要花时间查资料、对照图说,或什至亲自询问是否有当年的结构设计说明书或工程报告。
关键不在于品牌,而是建商是否有「留下结构资料」的习惯——这会直接影响你能不能查出它的安全性。

🧩 2. 确认楼层与结构型式结构越对称、越简洁,抗震表现越稳定。


对于旧楼来说,楼层数与结构形式是你能快速筛选的第一道直觉判断:

[*]低于15 层的建筑,尤其是「方正对称、墙体多、柱距短」的设计,在地震中通常能更有效地分散震力。

[*]相反地,若出现这些特征,就要特别小心:

[*]挑高大厅(如首层挑高> 4.5m)

[*]L 型、T 型、Z 型结构

[*]大面积落地玻璃+ 悬挑阳台

[*]1 楼开放空间为商铺或停车场(Soft-Story 结构)


这些设计可能在当年为了「视觉美感」或「空间机能」而妥协了结构连续性,导致在地震中产生应力集中、层间剪力放大的风险。
如果你不是结构专业,可以从建筑外观观察是否有明显的不对称设计,再进一步询问平面图或结构图纸。

🧩 3. 询问是否有补强或评估报告旧楼可怕的不是年龄,而是「从未检查过的结构风险」。
对于2023 年前的建筑,并不等于没有抗震能力,而是「当年没强制规范」,所以现在的安全性需要透过补强、检测或后续评估来补足。
以下是几个可以主动询问或查证的面向:

[*]社区是否曾请结构技师或工程师进行抗震评估? → 评估报告通常会列出建筑物在各种震度下的受损预测、结构弱点与建议补强方案。

[*]是否有进行过结构补强或修缮工程? → 例如加装:

[*]碳纤维补强(Carbon Fiber Wrapping):加强柱、梁的剪力与延展性

[*]钢制斜撑或支撑墙体

[*]阻尼器或隔震垫:降低震波传入建筑的能量


[*]是否有安装SHM(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)系统? → 虽非强制,但越来越多高端建案主动加装此系统,用来监测大楼晃动与结构健康。

如果建商或管理单位能提供这些资料,不仅代表他们有意识做预防性管理,也能让你在选房时有更明确的信心依据。

🧩 4. 留意公共空间设计抗震不只看主体结构,很多伤害发生在「非结构部位」──特别是公共空间。


许多地震事故中,真正造成伤害的往往不是建筑倒塌,而是高处落物、玻璃碎片、连接构件断裂等次生损害。因此,选购旧建案时,请特别检视以下几个部分:

[*]空中连廊、露台泳池、悬空设施→ 这些设计容易在水平震动下受损甚至断裂,请确认是否采用加强型连接、钢构支撑或弹性伸缩节点。

[*]

[*]玻璃帷幕与外墙装饰物→ 若玻璃固定不当、缺乏抗震胶条或风压计算,强震时可能破裂坠落,对行人构成风险。

[*]避难设施与逃生动线→ 大楼应具备明确标示的逃生梯位置、紧急照明与防火门,并设有地震避难指引公告(如避难楼层、集合点)。

[*]楼层间连接处是否有结构补强→ 尤其是电梯井与楼板交界,若设计不良,在地震中容易出现「层间剪切破坏」。

一栋安全的旧建筑,应该让你在走廊与公共区域也感到安心,而不是在每个装饰背后猜测潜藏的风险。

🧩 5. 避开以下3 种「高潜在风险」大楼不是所有大楼都生来平等。即使外观新颖、位置良好,但只要具备下列几种结构特征,就应该格外留意或避开购买:


风险类型特征描述潜在问题
软弱层建筑(Soft-Story)通常出现在一楼挑高、柱子稀疏,常见于老式办公楼、商场或车库空间地震时最容易发生「层间位移放大」造成倒塌
不规则结构建筑L型、T型、交错阳台、大量悬挑设计未经补强结构应力分布不均,地震时无法有效消能
年代久远、无补强历史设计于1997年前(泰国首版抗震标准前),且未曾补强或修缮结构标准远落后现今规范,无法抵挡中大型地震力
这类建筑在震灾中往往是最早出现严重损伤的类型。选屋时不必避之唯恐不及,但一定要有专业评估与明确补强纪录才能考虑。

✅ 小结:懂得挑老屋,也是一种实力2023 年前的建案,确实在抗震规范上略显不足,但这不代表它们一律不安全。 真正的关键是:你是否看懂它的结构、工法与历史。
只要避开高风险类型,选择结构稳定、开发商负责、并有补强记录的大楼, 在合理预算内,一样可以兼顾居住品质与抗震安全。
这场选屋的比的是眼光,也比的是对风险的理解。 当别人只看地段与装潢,你已经开始懂得看它,能不能稳稳撑过下一次震动。


参考资料出处:泰国公共工程与城市规划部–建筑抗震设计与结构标准修正法规(มยผ.1301/1302-61) / 朱拉隆功大学工学院– กรุงเทพฯ แอ่งดินอ่อนกับแรงสั่นไหวที่เพิ่มขึ้น / 泰国工程师协会– แนวทางการตรวจสอบและเสร ิมความแข็งแรงอาคารเก่า / DARI BIM 中央平台–建筑资讯模型与结构健康监测规范/ Thai PBS – การรับมือแผ่นดินไหวในพื ้นที่เสี่ยงกรุ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
声明:本文所引用之资料来源涵盖2021 至2024 年度之法规、研究与新闻报导,并经由泰文原始资料交叉比对整理。内容仅供资讯参考,实际建案评估仍建议委托专业结构技师进行实地审核。原文链接:https://zagdim.com/guides-property-immigration-expat-lifestyle-guide-why-bangkok-earthquake-proof-homes-matter-2025-buying-guide-%e7%82%ba%e4%bb%80%e9%ba%bc%e4%bd%a0%e8%a9%b2%e9%87%8d%e8%a6%96%e6%9b%bc%e8%b0%b7/




虫二哥 发表于 2025-4-1 15:52:10

我擦 这个专业

likey 发表于 2025-4-1 16:31:03

有什么捡漏楼盘推荐吗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转贴】曼谷住宅抗震能力与买屋抗震指南(2025年最新版)